非遗“出圈”!千年蜀锦织出产业发展新图景

综合
关注清代小花楼木织机前围满驻足惊叹的游客,孩子们在“牵经打纬”体验区专注操作,非遗手作课堂上针线翻飞…… 这是8月19日,央视《焦点访谈》聚焦成都蜀锦织绣博物馆暑期的火爆场景。
据统计,暑假期间,成都蜀锦织绣博物馆的访客量已达8.2万人次,同比增长近2倍。
“锦衣天承与瑞幸联名的蜀锦非遗杯上线首日就卖了 185 万份,这个数据让整个行业都为之振奋。”四川锦衣天承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蜀锦新青年传承人姜丽萍表示,这成为成都更新非遗商业的新范本。

成都蜀锦织绣博物馆与四川锦衣天承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的案例,为蜀锦产业的市场化探索,为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提供了鲜活样本。
蜀锦,这项承载着三千年文明密码的传统技艺,正以惊人的市场活力,书写着 “老非遗”的“新经济 ”故事。
跨界破圈:非遗 IP 的 “流量密码”
据姜丽萍介绍,“锦衣天承”与瑞幸的这场看似寻常的跨界合作,撕开了传统非遗走向大众市场的一道口子。在联名咖啡杯上,经典纹样 “夔龙纹” 与 “云气纹”以简约线条重构,既保留了文化辨识度,又契合现代审美,成为年轻人社交媒体上的 “打卡神器”。
这并非孤例。“锦衣天承”与百亿播放量动漫 IP《遮天》的深度合作,更将传统纹样植入二次元世界。“我们将遮天的纹样进行跨领域展现,用蜀锦织造技艺进行织造,以千年蜀锦工艺为骨,重新定义文创的界限。”姜丽萍介绍,这种跨界不仅带来了销量,更让蜀锦文化触达了 Z 世代群体。
而成都蜀锦织绣博物馆在IP化打造与多元合作领域持续发力,形成了传统与创新交融、文化与商业共生的发展格局。不仅合作《了不起的匠人》《天盛长歌》《非遗里的中国》等影视综艺。旗下蜀江锦院与优酷传媒、镜像空间、星空影视联合推出的大型古装非遗电视连续剧《蜀锦人家》为核心载体,深度植入“蜀江锦院”品牌IP、产品元素及成都蜀锦织绣博物馆 “非遗知识讲堂贴片广告”等。
此外,成都蜀锦织绣博物馆出品的首部非遗蜀锦短剧《我的军师是孔明》引爆现场,成为现象级IP。以生动故事解读蜀锦非遗技艺与历史,与《蜀锦人家》形成内容互补,进一步扩大蜀锦文化的受众覆盖面,实现场景融合。
渠道扩张:从本地博物馆火爆到全国全球的布局
博物馆内的文创区常常排起长队。游客们在体验过“牵经打纬”后,总会顺手带几件蜀锦文创 —— 绣着熊猫纹样的丝巾、融入“芙蓉花”元素的笔记本、迷你蜀锦挂饰,这些单价从几十元到数百元的产品,构成了消费转化的 “第一环”。杜予立表示:“暑期期间,博物馆文创销售额同比增长近 3 倍,很多家长说要把这些小物件作为孩子的‘文化启蒙礼’。”

而这种消费场景正在向更广阔的空间延伸。据姜丽萍介绍,目前,锦衣天承的蜀锦销售网络已覆盖成都东郊记忆、人民公园等热门景区,在深圳、乌镇、重庆等地的门店超过 10 家,10 月份还将进驻三亚、西安、北京等城市。“我们在景区门店的客单价能达到博物馆的 2.3 倍,因为游客在旅行场景中更愿意为文化体验买单。”
作为力推蜀锦高端化、时尚化、国际化的“原织蜀锦”创始人黄萍表示,目前,“原织蜀锦”已经建立了蜀锦丝织技艺研发设计中心,发起的“让世界看见蜀锦之美”全球行,足迹已经遍布欧美、加拿大、迪拜、日本、俄罗斯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公司计划2027年达到3-5亿元产值,并构建多品牌、多渠道、多价位的产品矩阵。“国际化的展示平台让蜀锦突破地域限制,目前已有来自 12 个国家的品牌表达了合作意向,海外订单量同比增长 80%。”黄萍表示。
线上渠道的拓展同样亮眼。通过直播带货、社交电商等方式,蜀锦产品触达了更广泛的下沉市场。“有场非遗传承人专场直播,单场销售额就突破了 80 万元,很多来自三四线城市的订单让我们很意外。”姜丽萍表示,数字化营销让蜀锦摆脱了 “高端奢侈品” 的刻板印象,形成了 “高端定制 + 大众消费” 的多层次市场结构。
创新突破:传统技艺与现代元素的碰撞融合
蜀锦产业的创新突破体现在多个方面,为其市场活力注入了强劲动力。在产品设计上,蜀锦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纹样和用途。“锦衣天承” 与川内高校的设计专业合作,将蜀锦纹样与现代服饰设计相结合,推出了一系列时尚潮品。比如一款以蜀锦 “团花” 纹样为灵感设计的卫衣,采用了轻量化的蜀锦面料,既保留了传统韵味,又符合年轻人的穿着习惯,上市后销量一路攀升,成为爆款产品。
而金笛服饰旗下的“原织蜀锦”同样在产品设计上不断创新。其“锦蝶”围巾突破传统蜀锦工艺局限,首次采用 100% 6A桑蚕丝,打破了传统锦类织物的厚重感。此后基于该设计研发的旗袍以及蜀锦围巾等产品都在传统蜀锦技艺上融合现代工艺的创新,如基于故宫馆藏缂丝工艺“三羊开泰”为代表的锦画工艺作品,均展现了传统技艺与现代设计融合的魅力。

在技术应用上,科技为蜀锦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撑。“织绣技艺非遗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四川省文旅重点实验室” 利用 3D 打印技术,实现了蜀锦纹样的快速原型制作。设计师可以先通过计算机设计出纹样,再用 3D 打印制作出小样,大大缩短了新产品的研发周期。之前一款融合了现代几何元素的蜀锦桌旗,通过这种技术,从设计到样品制作仅用了 7 天,而传统方式则需要至少一个月。
在合作模式上,蜀锦产业也不断创新。与李子柒等知名博主共建非遗工作站,通过短视频等形式,让更多人了解蜀锦的制作过程和文化内涵。李子柒拍摄的蜀锦制作视频,在网络上获得了上亿次的播放量,带动了相关蜀锦产品的热销。此外,还与智能家居企业合作,将蜀锦元素融入到家居饰品中,如带有蜀锦纹样的智能窗帘、靠垫等,既实用又具有文化价值,受到了消费者的欢迎。
产业升级:从单一织造到重塑产业生态
蜀锦产业的活力,早已超越了单一的面料生产。成都市经信局市新经济委相关负责人表示,经过多年发展,成都市培育了古蜀蜀锦研究所、蜀锦工艺品厂、锦衣天承、蜀锦织绣、原织蜀锦等一批蜀锦代表企业,主要产品涵盖围巾、包、服装服饰等。
在成都市新经济发展研究院与锦衣天承共同成立成都首个非遗人工智能+创新实验室里,科技正在重塑传统产业形态。“我们用 3D 扫描技术记录了1000 余种传统纹样,建立了蜀锦纹样数据库,企业可以直接调取素材进行二次创作,设计效率提升了 70%。”据姜丽萍介绍,未来,通过“智能制造+手工技艺”的融合,蜀锦的生产周期从原来的30天缩短至 15 天,而合格率却从 75% 提升至 92%。
“我们保留了核心工序的手工织造,其他环节则通过数字化优化,既保证了蜀锦的品质,又提高了市场响应速度。”姜丽萍说,这种模式让蜀锦既能承接高端定制订单,也能满足大众消费的量产需求。
政策护航 多维度赋能蜀锦蜀绣企业高质量发展
蜀锦产业的市场化繁荣,离不开政策的精准扶持。近年来,成都市经信局市新经济委加快推动蜀锦蜀绣产业跨界融合发展,支持相关蜀锦蜀绣生产企业以非遗技艺为源点,通过现代设计重构非遗美学,深入探索千年非遗文化创新链接现代生活,推动蜀江锦院、锦衣天承、原织蜀锦等与宝马、华为、瑞幸、伊利、卡萨帝、Salvatore Ferragamo、五粮液等多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及品牌合作,联合推出跨界融合的丝巾、手提包、服饰、礼盒包装等产品,建立了非遗人工智能+创新实验室、成都丝路蜀锦创新设计研究院等创新平台,支持引导企业运用AI、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蜀锦纹样设计、文创产品研发等提供技术支撑。

2024年底,成都市制定印发了《促进蜀锦蜀绣高水平保护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从提升研发能力、做强做大企业、推动产业集聚、着力开拓市场、加强文化保护、优化服务保障等方面提出系列政策措施,支持内容涵盖蜀锦全产业链各关键环节。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做好《政策措施》申报兑现等工作,多维度赋能蜀锦蜀绣企业高质量发展。”成都市经信局市新经济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来源:成都市经信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