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四川 四川

成都再次入选“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 他们眼中的成都是……

综合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摘要: 近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外人才研究中心发布2024年度“魅力中国—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成都位列第五,同时,发布外籍人才眼中的“宜居之城”,成都位列前五。值得一提的是,成都已先后7次入选榜单前十。

近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外人才研究中心发布2024年度“魅力中国—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成都位列第五,同时,发布外籍人才眼中的“宜居之城”,成都位列前五。值得一提的是,成都已先后7次入选榜单前十。

连续多年入选榜单的背后,成都究竟有何魅力吸引越来越多的外籍人才前来,爱上这座城市,并选择留下?他们眼中的成都魅力密码是什么?

关键词:创新

“被这座创新创造之城所吸引”

大脑神经回路间信息传递、脑机交互、帕金森病监测……一项项科研上的突破性进展,让古巴著名科学家裴德乐对在成都推动脑科学研究和中古神经技术合作充满了信心。

目前,电子科技大学正在积极推进“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的创建工作,这将成为加强中国、古巴科技创新合作的重要平台。“实验室基于古巴和中国合作,但面向全世界。”裴德乐说。

“成都总是充满惊喜,我们时常都会在这里看到富有创新的东西。”这位科学家个子比较高大,留着花白的大胡子,说起话来中气十足。

2011年遇见了来自电子科技大学的尧德中教授,而他与成都的缘分也就此开始。在脑科学研究方面,两人找到了共同话题,且发现双方在研究领域和兴趣爱好上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于是,在尧德中教授的引荐下,2015年,裴德乐成为电子科技大学生命与技术学院全职教授。

多年来,裴德乐教授一直被电子科技大学浓厚的学术氛围,以及这座创新创造之城所吸引。“在大学毕业时,我的父亲说过,今后的求职生涯就像是地图一样丰富。”裴德乐说道,正如他的职业生涯一样,在这里让他找到了自己人生规划完美的诠释。

现今75岁的裴德乐教授依然在成都创新一线工作,致力于脑电、磁共振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在多导联电生理分布源成像、Granger因果连接分析、神经集群数学模型和fMRI-EEG融合技术等领域取得多项国际公认的原创性成果,作出了国际性贡献。

关键词:合作

“希望促成中泰更多项目落地”

今年3月27日,成都航空由成都天府直飞泰国清迈的往返航线正式开通,由此,从成都出发的乘客再不用从曼谷或者昆明转机,只需大约2.5小时就可抵达清迈。

提起两地直航恢复的消息,“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成都大学泰国交流中心主任——关国兴(Chaphiporn Kiatkachatharn)非常开心,也让他回想起多年前和朋友们一起推动两地航线首次开通的情景。

原来,作为精通中文和泰文的泰国人,看好四川和成都的发展机遇,关国兴来到成都工作后,与两地伙伴共同努力,推动四川省成都市与泰国清迈府于2015年签署友城结好协议书,正式缔结友城关系。也是在他的建议下,旅游行业在10年前首次开通成都与清迈的直航包机。“我相信,此次直航开通会进一步促进两地旅游业的繁荣,两地的商贸往来一定也会更加密切。”关国兴谈道。

在成都生活了大约20年,关国兴对于这座城市有着特殊的情谊。2006年,关国兴正式在成都大学开办泰语培训班,让成都大学成为四川第一所开设泰语课程的高校。2008年,成都大学正式开设泰语专业专科和本科,再次成为四川首个开设泰语专业的高校。

如今,一批批学生从这里毕业,有的在泰国驻华大使馆工作,有的参与到中泰贸易中,他们中的不少人都成为中泰之间、川泰之间以及成都与清迈之间的文化使者、贸易使者。

面对未来,关国兴又有了新的目标,“今天的泰国,就像中国一样,推出新的经济走廊发展规划,其中孕育的不少新机遇,都适合成都大学甚至成都参与其中。”关国兴说,他希望促成更多重磅的项目落地,让两地的交流合作结出新的硕果。

关键词:机遇

让外籍人才与城市“双向奔赴”

今年4月,“2025成都外籍人才招聘会”举办,50多家企业“扎堆”招贤纳士,提供超300个优质岗位,覆盖数字文创、装备制造、文化教育、电子信息等多个领域,吸引了来自美国、英国、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尼泊尔等国家的求职人员近500人到场。值得一提的是,本届招聘会的聘外单位和求职者数量均创历年新高。

“很棒的招聘会,现场超多外籍人士,还能弘扬中国文化!”招聘会刚开始,四川英创力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海外市场负责人Tina就在朋友圈“点赞”此次招聘会。

企业与外籍人才“双向奔赴”的热度在现场不断攀升。来自哥伦比亚的柯亨利是一名地道的“成都女婿”,他专业电子信息科班出身,来成都一待就是十年,一口流利的中文,显得“丝滑顺溜”。“我目前是在一家软件企业工作,今年准备换份工作,招聘会给了我们一个了解成都、了解企业的平台。”柯亨利表示,在成都十年,他结交了很多志同道合的中国朋友,“城市很包容,工作、生活张弛有度,持续创新活力很强,这是我最爱这座城市的地方。”

同样热爱这种“张弛有度”工作生活方式的,还有来自孟加拉国、就读于西南石油大学的高山(Anwarhosem),“我是学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的,这与当下智能制造产业方向很契合,我非常期待第一份工作是在成都。”身着一身正装的高山,很看重此次招聘会,在他看来,除了“找工作”属性之外,他还能通过这场招聘会了解城市科技、产业与文化。前沿的产业方向,丰沛的岗位机会,让成都成为高山眼里的“机遇之城”。

关键词:文化交流

“成都的热情让我倍感亲切”

“当贝多芬的音乐与金沙的太阳神鸟相遇,我们找到跨越时空的共鸣。”2025成都国际友城合作与发展大会期间,德国波恩市副市长乌苏拉·索特驻足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面对青铜展柜发出如是感慨。这句话,不仅捕捉了东西方文明对话的动人瞬间,也映照出成都这座千年名城在对外开放中不断生长的文化气度。

文明因多样而精彩,城市因交流而兴盛。如今,成都与国际间的文化艺术交融已深度嵌入市民的日常,成为这座城市鲜明的国际化标识。今年4月至7月,“2025成都·欧洲文化季”举办,12场跨越中西的文化艺术活动轮番登场,吸引超过30万人次参与。从音乐到美术,从传统到现代,一次次真诚的对话,让不同文化在蓉城土壤中悄然生根、彼此照亮。

文化的互动,从来不只是节目单上的安排,更是人与人心灵的靠近。匈牙利艺术家图兹松・贝采利・彼得在成都办展时坦言:“虽然匈牙利到这里有数千公里,但成都人民的热情让我倍感亲切。”而在“特雷普托摇滚演唱会”现场,乐队主唱Taubert也由衷感叹:“我们走过十几个国家,成都观众的热情回应独一无二。”这些真诚的回响,印证了成都作为世界文化名城的感染力和包容性。

不止于文化展演,成都更以多元平台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与深度。成都国际友城青年音乐周、熊猫国际美食荟、蓉欧产业对话等一系列品牌活动,持续构筑起民心相通、互学互鉴的桥梁。正如丹麦驻华大使馆一等秘书鲍睿石所说:“成都是我在中国最喜欢的城市。”他特别提到,为迎接两只大熊猫,哥本哈根专门设计了一座融合中丹建筑理念、饰有太极图案的新熊猫馆——这不仅是生态合作的佳话,更是文化共鸣的生动注脚。

此外,成都“国际朋友圈”从0到1,再到如今244个,数字背后,是这座城市以“亲诚惠容”书写“双向奔赴”的新篇章,是以务实合作汇聚的强劲动能。站在新的起点,成都正以更从容的步伐、更开放的胸襟,与世界共振,与时代同行。(来源: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