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2100万成都人“菜篮子”背后的守护与智慧
 
					
				综合
关注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苏杭
小小“菜篮子”,装着大民生。对于人口逾2100万的成都而言,每天的日常,少不了那升腾着的、抚慰人心的烟火气。一饭一蔬、肉蛋水产,如何从田间原野安稳地走上千家万户的餐桌,共同托起这座城市“稳稳的幸福”?
即日起,我们将带您走进农产品生产基地、流通枢纽与智慧菜市,探寻成都“菜篮子”背后的守护与智慧。解析这条从产到销的全链条民生保障线,如何让成都的烟火气,香得更远、更稳。
 
										
											
										10月27日早上10点,成都市民李丹走进小区旁的生鲜超市。不一会儿,购物车就被攀枝花番茄、苏州大闸蟹、秘鲁蓝莓等商品装满。临结账时,她却看着手里的阿坝豌豆尖和双流小白菜,一时犯了难。
“种类实在太多了,有时候真不知道怎么选。”李丹笑着感慨。这一日常生活中面临的“选择的烦恼”,恰是成都“菜篮子”丰盛充盈的鲜活切片,清晰传递出一个超大城市民生保障体系有力跳动的脉搏。
 
										
											
										沃野育新苗
从一粒种到一餐饭的本土底气
10月底,金堂县成都市金蔬满仓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蔬满仓”)的育苗棚内略显空荡,但若凑近看,一排排育苗盘中已悄然钻出点点嫩芽。
金蔬满仓是成都市第一批常年蔬菜育苗基地,全年蔬菜种苗供应量稳定在1.5亿至2亿株,覆盖成都周边及重庆等地近8万亩蔬菜生产基地,为区域“菜篮子”稳产保供提供了坚实的种苗支撑。
“今年扩建了约7000平方米的高标准育苗大棚。”公司总经理郑贤根告诉记者,新大棚保温性能进一步优化,将有力保障近5000万株番茄、辣椒等茄果类冬茬蔬菜种苗安全越冬。
 
										
											金蔬满仓蔬菜育苗大棚里工作人员正在整理蔬菜苗。苏杭 摄
蔬菜育苗讲究应时而动,但食用菌已实现全年化、工厂化稳定生产供应。在青白江区的成都丰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丰科生物”)工厂化种植基地里,长满菌丝的栽培瓶从进入栽培房到成品上市,全程仅需21天左右。
作为全球最大的单体食用菌智能工厂,近年来丰科生物持续深化数字化转型,通过大数据智能化分析和调控,不断优化生产流程和环境控制参数,为食用菌营造最佳生长环境,从而提升生产效率与产品品质。
“预计今年蟹味菇、白玉菇等各类食用菌总产量将达2.37万吨,较去年增长约2600吨。”丰科生物项目经理程敏介绍,产品还将销往新加坡、美国、欧盟等国内外57个国家和地区。
 
										
											丰科生物菌包生产车间。成都市农业农村局供图
从育苗设施的升级到食用菌的智能化生产,成都正加快构建品类丰富、产能稳定的现代“菜篮子”供给体系。围绕种业振兴、技术推广和设施农业建设,全市今年已推动实施8个蔬菜(含育苗)生产设施改造项目,并推出生猪、鸡蛋“价格+养殖成本”保险、柑橘、猕猴桃气象指数保险等新型险种,有效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
一系列扎实举措推动下,成都“菜篮子”自给水平稳步提升。据统计,2025年上半年,全市蔬菜(含食用菌)、水果、肉类、禽蛋、水产品产量分别达332.1万吨、52.3万吨、21万吨、8.1万吨和7万吨,呈现出供给充足、结构优化的良好态势。
四海聚时鲜
一张流通网,链起全球与家门
清晨六点半,夜色未褪,郫都区安德街道泉水村的村民们已带着马扎、小刀和菜筐等工具,走进有机蔬菜基地大棚里。天光初亮时,一筐筐青翠欲滴的奶白菜已被整齐码放在保鲜筐内,等候送往基地入口处的分拣打包车间。
 
										
											泉水村有机蔬菜基地里配有分拣打包车间。苏杭 摄
基地负责人、四川晟海有机农业执行总监汪鹏俊介绍,该基地常年种植有机蔬菜480余亩,并建有商品化处理场地。“所有蔬菜从采摘、分拣、包装到通过冷链送达成都及重庆等地的合作商门店,全程不超过12小时。”
同一时间,位于青白江区的玉湖冷链(成都)交易中心也正迎来新一天的运转高峰期。在这座拥有28万吨级容量的国际高标数智化冷链园区里,一辆辆集装箱卡车有序穿梭,将搭乘国际班列而来的俄罗斯牛肉、泰国黑虎虾等全球优质冷链食材,高效分拨至各地二三级批发市场。
自去年11月投运以来,玉湖冷链(成都)交易中心已吸引600余家优质企业入驻。玉湖冷链成都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仓储产品涵盖牛羊肉、禽类、火锅食材等多类,其中30%为进口商品。目前园区日均交易量近3000吨。”
 
										
											玉湖冷链园区里工作人员正在搬运冷链食品。苏杭 摄
无论是清晨采摘的本地菜,还是远渡重洋的进口食材,数小时后,它们都将通过生鲜超市、社区菜店与电商平台等线上线下交织的零售网络,抵达成千上万成都市民的餐桌。这份便捷背后,是一张高效协同、四通八达的农产品流通网络在强力支撑,能有效实现“买全球,卖全球”。
历经数十年建设,成都“菜篮子”工程已构建形成以濛阳、白家、三联家禽3个大型批发市场为枢纽,20余个区域节点市场及产地特色市场为支撑,800余家农贸市场、7100余个各类商超零售网点和5100余家生鲜便民菜店、社区网点、线上直配点为节点的农产品流通体系。
为促进产销精准对接,拉近“最初”“最后”一公里距离,成都还鼓励“菜篮子”产品流通模式创新,大力推进“农商”“农超”“农社”直采直销、社区团购、社区定制以及生鲜超市、社区菜店、微型菜市、电商平台直销配送等多种经营方式发展。
“我们目前线上配送范围是3公里,最远可扩展至5公里,加大了城区非盒马区域的配送覆盖率。”成都盒马鲜生(龙湖上城天街店)店长韩信勇介绍,未来将打造更多社区化服务模式,持续助力成都建设“一刻钟便民生活圈”。
安心品其味
在看不见的地方,守护舌尖上的安全
10月27日,在武侯区锦尚西二路附近的“蓉字号”生态农品店里,顾客陈女士将挑选好的邛崃黑猪肉和有机韭菜递给店员结账。“不论是口感,还是品质,都非常好。”除了产品本身过硬,吸引她成为老顾客的,还有店里那套全程质量追溯体系。
“我们的生鲜产品以成都本地的绿色、有机、无公害产品为主,从种植到流通实行全流程监管,扫一扫二维码就能看到相关信息。”店长刘诗蓓介绍,尽管开业仅两个月,门店已积累了一批稳定的回头客。
 
										
											市民在“蓉字号”生态农品店选购蔬菜。苏杭 摄
“菜篮子”关系千家万户,既要“供得足”,更要“保安全、让人放心”。
为全面提升“菜篮子”质量安全水平,成都从标准建设与全程监管两端同步发力,不断完善覆盖生产基地、生产技术、产品质量标准,构建食品安全“田间-餐桌”全过程监管体系。
“我们站内每年定量检测样品约2400批次,覆盖县域内主要种植业农产品和畜禽水产品,认证参数包括农药残留、兽药残留、元素、理化指标等138项,所有生产大户与散户均被纳入随机抽检范围。”金堂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检测站站长陈伦涛介绍,对复检仍不合格的产品主体,将移交县农业执法大队依法依规处理。
 
										
											金堂县蔬菜种植基地。成都市农业农村局供图
此外,成都还建成500个胶体金速测室,持续提升农产品药物残留检测能力。截至今年9月底,全市产地农残速测31万批次,开展生产环节农产品质量安全定量抽检2.48万批次,合格率超过98%。
在筑牢安全底线的同时,成都也在积极推动农业品质升级。近年来全市深入实施农业生产“三品一标”提升行动,大力培育绿色、有机、地标、名特优新等农产品,建立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开展绿色优质农产品品质评价与监测,做精乡村“土特产”。
截至目前,全市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达618个,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产品37个。此外,金堂橄榄油、邛崃黑猪等33个农业品牌纳入《四川省农业品牌目录》管理,25个农业品牌进入“天府粮仓”精品培育品牌名单,位列全省首位。
(图文转载自四川农村日报,部分图片来源自成都市农业农村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