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倾情帮扶红原县 绘就城乡融合发展新画卷
综合
关注
(红原县城新貌)
在四川省39个欠发达县域托底性帮扶工作的深入推进中,绵阳市积极响应号召,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全力助力阿坝州红原县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自帮扶工作启动以来,绵阳市紧扣红原县发展实际需求,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为主线,累计投入帮扶资金近1.45亿元,实施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帮扶项目,为红原县绘就了一幅城乡融合发展的新图景。
特色产业培育,激发经济发展新动能
(牧业培训)
绵阳市将特色产业培育作为帮扶工作的重中之重,聚焦牦牛全产业链发展,引入现代化畜牧业管理模式,为红原县畜牧业转型升级注入了强劲动力。累计投入帮扶资金4066万元,推进实施了越冬暖棚、安曲现代畜牧产业园区、五星级牦牛产业园和区域性牦牛交易市场等8个产业建设项目。这些项目的实施,不仅推动了牦牛产业从传统养殖向标准化、规模化、现代化转变,还形成了“前端良种繁育、中端标准养殖、后端精深加工与销售”的全链条产业发展模式。
创新利润分配模式是绵阳帮扶的一大亮点。通过“牧户+集体经济+企业”的利润平分代养模式,试点牦牛冬季增重显著,带动参与牧民户均年增收1.3万元,实现了牧民、集体和企业的共赢。同时,绵阳市还积极搭建产销对接平台,引进绵阳雪宝、铁骑力士等5家龙头企业,成立4家合资公司,在绵阳开设红原特产直营店,组织开展“牦牛奶下绵阳”等产销活动,打通了“高原特产进城市”的通道,累计创造产值约2000万元。
在促进产业融合发展方面,绵阳市投入2540万元建设冷链物流仓储中心、产品收购点,支持红原当地中小微企业升规升限。同时,依托“跟着音乐去旅行·骑着骏马游草原”全域旅游品牌,连续两年举办“万人上红原”文旅活动,吸引游客1.8万余人次,带动当地餐饮、住宿、特产销售等产值近4000万元,探索出了一条“产业+文旅”城乡融合发展的新路径。
基础设施完善,强化城乡发展支撑
(绵红友谊桥)
针对红原县城区功能不完善、乡村人居环境较差等问题,绵阳市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在城区,投入1000万元实施地下空间综合治理工程,建设给排水、雨水、污水、燃气、供暖等地下综合管廊,有效改善了2.2万群众的居住环境。在乡村,投入2372万元推进查尔玛乡、麦洼乡、色地镇等地的住房改善与人居环境治理项目,解决了301户牧民的住房安全问题,并同步完善了8个村的水、电、路基础设施。
此外,绵阳市还注重公共服务设施的完善。统筹188万元安装D型滤池设备、实施防冻保暖技改项目,推动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投入3506万元建成县域社会福利服务中心、Ⅲ级人防应急避难场所等公共服务设施;实施高原“厕所革命”试点项目,覆盖4.9万群众的城乡一体公共服务网络正在加快构建。
公共服务提升,改善群众民生福祉
在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方面,绵阳市同样不遗余力。投入1814万元推进实施7个教育医疗标准化项目,建设16所中小学智慧食堂、配备远程互动网络教室、购买艺体器材等;加强县级医院血透中心、影像中心建设和地方病高原病监测仪器配套等。这些措施的实施,有效推动了优质教育医疗资源向乡镇延伸,切实解决了当地群众“看病远、上学难”的问题。
同时,绵阳市还依托雅克音乐文化、瓦切镇民族文化、长征红色文化等资源,投入484万元打造城乡文化联结项目。通过修缮藏式特色建筑、建成乡村文化大院和村史展示馆等措施,打通了城乡精神联结的通道,吸引了大量城市游客走进乡村,推动了特色“文化资源”向地方“发展资源”的转化。
在人才培养和技能培训方面,绵阳市创新“陪伴式帮扶”模式,选派112人次政治硬、专业强的干部人才驻点帮扶。通过开展农牧、文旅、教医等领域的“一对一”“一对多”技能培训1000余次,积极支持返乡大学生创业项目和家庭牧场建设,组织当地青年赴绵阳学习专业技能等措施,有效提升了当地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此外,通过本地设岗、以工代赈等方式,带动500余农牧民实现就近就业和劳务增收。
(全新打造文旅小镇色地新貌)
绵阳市对红原县的托底性帮扶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不仅推动了红原县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也为四川省欠发达县域的帮扶工作提供了宝贵经验和示范。未来,绵阳市将继续深化帮扶合作,携手红原县共创更加美好的明天。(周强)
供稿:绵援红指挥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