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进来”到“走出去” 绵阳助力红原“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
综合
关注在地图板块上,绵阳市和红原县位于两个对角,有3000米的海拔落差。而这跨越近400公里的距离,从未阻断两地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自2012年始对口援建红原县以来,一声号令风雷动,洁白的哈达,从此把绵阳与红原结紧密联系在一起。
红原县拥有浓郁的藏族文化和辽阔的草原。如何拓展更多文旅客源?当地农牧特产要如何实现更好的外销?2023年以来第六批工作队在结对帮扶过程中,结合实际开出了“药方”——通过“请进来”到“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以供给侧改革破题,打造出一条红原专属的绿色发展途径。
请进来 让一项项产业在红原落地开花
8月22日,红原县大草原上热闹非凡,牧民们表演着红原县本地的民族马术,也是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骑手时而叠罗汉,时而马背上射箭,展示着藏族骑手奔放豪迈的风采,迎来了现场阵阵欢呼和掌声。
“这是我第一次看到这样的马术表演,很精彩!”游客张扬告诉记者,自己几年前曾来过一次红原,此次给他的感觉除了更加多元的旅游项目,景区的设施、服务等方面也有了明显的改善完善了,“这一大片的草原看到就非常的让人心情愉快,空气也很好。”
一天后,一场特别的“长征过草地90周年暨红原新长征徒步活动”也来到了红原。曲折的路线、泥泞的草甸、潮湿的空气……来自绵阳的学生和家长、广电职工、地方联合队员近百人走进日干乔沼泽地,切身感受到红军战士在缺粮少药、风餐露宿的环境中,如何以钢铁般的意志完成这一壮举。除了当天的徒步活动,他们在红原县期间还开展了非遗技艺、工业旅游研学活动,通过欣赏红原非遗马术展演、参观奶粉厂工业参观、体验鹿之谷生态等等,实现了红色教育、非遗传承、工业旅游与生态研学的深度融合。
红原是连接九寨沟、黄龙、黄河九曲第一湾等著名景区的重要交通枢纽,除草原湿地外,还有原始森林、天然彩林、高原湖泊等自然景观,以及安多藏风民俗、游牧部落文化、红军史诗等人文景观,民族文化、红色文化、非遗文化、草原文化等具有红原特色的文化元素在这边土地上熠熠生辉,精彩纷呈。
但红原的“精彩”,还远不止此。
将时间的指针拨回到8月初。2025年第八届红原大草原雅克音乐季如约而至。作为已成功举办七届的现象级文旅IP,今年的第八届红原大草原雅克音乐季更是大咖云集,众多重量级音乐人的精彩演出不仅为观众带来一场视听盛宴,也极大地提升红原县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让越来越多的游客可以在草原上,星空下,找寻自己的“诗与远方”。
无论是赛马场的惊险,还是红色旅游的蓬勃,抑或是草原音乐节的沸腾,对于游客来说,看见和感受到的是一份热闹,看不见的是作为对口帮扶的绵阳在这背后所付出的努力。
“独特的农文旅资源是红原的‘宝藏’,唯有因地制宜找准思路,推动资源变为产业发展的动能。”绵阳援红工作队领队刘喜告诉记者,红原作为绵阳结对帮扶县,为促进红原旅游业发展,两地携手推出了“绵阿手牵手 万人上红原”活动,深入挖掘整合红原文化旅游资源,围绕实施价值引领、骨干培训、讲解完善、展陈提升、特色资源开发、试点示范六大行动。把红原县的非遗马术、红色草地、民族文化、绿色工业与文旅深度融合,构建市场认可的红原文旅产品体系,实现“跟着音乐去旅行,骑着骏马游草原”文旅IP变现增值,促进红原大草原雅克音乐季提质增效,助力红原县马背经济高质量发展。同时,绵阳加大了红原文旅的推介力度,组织旅行社开通红原旅游专线,发放100万元“万人上红原”绵州普惠游消费券,60万商家劵,充分整合两地市场资源配置。数据显示,今年截至10月30日,“万人上红原”累计参与人数13000人,带动直接效益约4000万元、间接效益7000万以上。
走出去 让一个个项目在绵阳聚合升级
在积极“请进来”的同时,绵阳还积极向外拓宽道路,让越来越多的“红原味道”走出去。
8月24日一大早,牧户勒波将刚挤的牦牛奶分装妥当,开着小车向着红原县绵阳雪宝牛奶的鲜奶收集点,车窗外的笑意里满是对当天收入的盼头。“以前四处找销路,费力气又耗时间,现在交到收奶点方便多了,解决我们的销路问题,每天都可以送。”勒波提起变化就笑。
半个小时后,勒波顺利抵达收集点,其他牧民也陆续抵达。奶桶碰撞的轻响、乡亲们的谈笑声混在一块儿,场面分外温馨。一旁的检测台上,设备擦得锃亮。工作人员三木登手法娴熟,从取样到各类药物抗生素的检测,从排队、称重登记台账到最后将检测合格的鲜奶倒进专用储奶罐,每个环节完成得一丝不苟。“收完奶后,首先是经过三重检测确保合格,然后倒进奶桶里去过滤后打到收奶罐里面。最后一步就是经过降温处理,最后送到绵阳雪宝工厂。”公司相关负责人董家良说,整个红原大概有36个这样的奶源收集点,基本建起了统一收集、检测、外送的全链条机制,彻底破解了村民“卖奶难”的愁事。
红原是个纯牧业县,牦牛存栏量达到50万头,牦牛奶年产量达到近4万吨。绵阳结对帮扶红原县指挥部发现“牦牛奶产量高,市场转化率不足三分之一”、当地牧民增产不增收的这一“痛点”,红原主动邀请绵阳雪宝乳业考察对接,双方一拍即合:雪宝乳业在红原当地成立公司收购鲜奶,通过冷链物流运输至绵阳后,经过绵阳雪宝乳业加工生产,进而通过电商平台进行销售。其中,“雪宝院士牦牛奶”系列产品销量突破1200万元,不仅盘活了红原闲置生产线和奶源收购站,还新增了就业岗位,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牦牛奶,只是红原特色走出来的一个缩影。为破解红原县特产销售难题,绵阳创新思路,建立特产“直营店”,打造西南片区最大的红原特产销售平台,通过“牧民+集体经济+供销社+企业”模式,直接对接市场,拓宽销售渠道。红原特产绵阳直营店开业以来,累计销售额超1000万元,成为红原特产走向市场的重要窗口。
将目光转向位于三台工业园区的三台·红原·温州飞地包装产业园内。这个由三台县政府、红原县政府、四川省温州商会三方合作共建:温州商会拥有大量优质企业资源,同时包装印刷历来是当地的优势产业;红原县是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自然资源得天独厚、大面积属于国家湿地公园,发展工业受限;三台县在土地和招商引资方面有诸多优惠政策。因此,以包装产业园为定位的飞地园区成为三地资源的“聚合器”。
“‘飞出地’提供项目、资金、技术,‘飞入地’提供人力、园区、原料,三方优势互补,产生1+1+ 1>3的效益。”园区相关负责人表示,为支持红原县发展,园区效益也将反哺红原县。按照协议约定,项目利益共享机制为三台占税收分成60%,红原占税收分成40%。前产业园已签约产业项目40个,签约使用厂房139万平方米,26家企业已经入驻投产,其中规上企业企业6家。实现年产值约6亿元,解决就业800余人。2023年红原第一年分得税收296万元,助力红原县成为全省第一批摆脱欠发达县地位的县,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跨越。
从“结对帮扶”到“特色突破”的跨越。如今,绵阳正在通过这样“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让一项项产业在红原落地开花,一个个项目在绵阳聚合升级。在一批又一批绵阳援红人员的帮助下,这里正开启更多元的融合发展新模式,探索出更有效的乡村振兴新路径。“我们这一批工作队,主要围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来助力红原的产业绿色发展。近三年来,工作队已帮助3家企业落地红原,帮助7家企业落地三台红原温州飞地工业园区,实现了(新增)产值2.1亿元,2023红原分得税收296万元,新增就业130余人。”刘喜说。
勇毅笃行担使命,扬帆奋楫启新程。
站在新时代的起点,回望绵阳援红原工作的历程,它如同一幅气势磅礴且有温度的画卷,见证着两地人民深厚的情谊与奋斗历程,也延续着新时代结对帮扶的崭新篇章。(稿源:绵援红指挥部 邓勇 唐云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