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四川 英语

TVB纪录片《没有起跑线》撕开幼升小的真实面目!

综合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摘要: 香港幼升小有多疯狂?在影片开头,就有这么一段话发人深省,如果在香港,不做两件事,你可以活得很潇洒: 不要买房子,不要生孩子。

还记得前些天上海5岁神童简历吗?瑞思博士每次看到,心都会痛一下。。。。。。爸妈复旦毕业,幼儿园小班到中班,年阅读量从100本上升至500本……每周写三篇英语日记、做过20多本思维书。

2岁接触古诗,现已会上百首,3岁学游泳,4岁半学钢琴。通过实验了解浮力、密度、磁力、重力,可谓文史哲史地生各科都有涉猎。

想想瑞思博士在5岁的时候,还在满山跑,实在是很汗颜了。这到底是什么神仙孩子呀!!

然而,这还仅是一部分,最近,瑞思博士看到的一部香港TVB纪录片《没有起跑线?》仿佛打开了另一个世界的大门——

香港幼升小有多疯狂?在影片开头,就有这么一段话发人深省——

如果在香港,不做两件事,你可以活得很潇洒。

一、不要买房子

二、不要生孩子

看完开头,瑞思博士已经感受到了深深的压力,但是接下来对几位妈妈的采访,还是被深深震撼到了。

|让孩子赢在子宫的二胎妈妈

或许你对自己在6个月大的时候没有什么记忆,但你想过让你的孩子在6个月的时候开始上培训班了吗?

纪录片这位二胎妈妈lrene告诉了我们她的选择。

她生第一个孩子的时候也是抱着让孩子自由自在成长的想法所以没有刻意去栽培孩子的一些技能,结果导致了儿子面试好几家幼儿园都以失败告终。

看看其他孩子,面试的时候遇到一个小妹妹,表现很出色,而这位孩子6个月就开始上游戏班了。

这下lrene慌神了,她不得不跟上“大部队”,逼迫孩子上各种兴趣班以争取能被有名的幼儿园录取。所以这次,她要让自己还在肚子的女儿“赢在子宫里。”

lrene还说有些竞争激烈的好学校,一年只招收10名孩子,并且还得是1月份生的,所以,要上这些好学校,什么时候怀宝宝,什么时候出生才是关键啊!

|在幼儿园期间乐器就要拿到表演级

也不够,学业要和别人学的不一样才有竞争力。

学多少才够?

别人学10个,我就学20个。

学到什么级别才够?

8级别人也能学到,要上小学就要拿到表演级。

学什么乐器比较好?

普通的乐器别人也能想到,要学就学冷门的没人学的乐器,才好拿得出手。

|不进步就是退步 ?

片中一位叫Tessa的小朋友。

成绩拔尖、会滑冰、会舞剑、乐器,甚至在美国夏令营千人选拔中进了前50。

这样的孩子放在哪儿都是出类拔萃了吧。

可这样,她自己却觉得,这还不够,还需要自己给自己压力,原因是:

别人都在学习,自己不进步就是退步了。

节目组请来两位香港艺人分别在两个真实虎爸虎妈的带领下,体验一天幼儿园小朋友的生活。

一天连上两个幼儿园;

吃面包的时间被“妈妈”督促学词语;

走在路上,任何一个出现汉字、英文的地方,都有可能被抽查问答;

为了赶时间,在公厕换校服;

幼儿园放学立马连赶几个兴趣班;

终于回到家,发现家里萨克斯风老师已经坐在沙发上等待了。

幼儿园不仅规定小朋友在学校里只能说普通话和英语,还开设各类外文课,更有将编程也设置为常规课程的,上课随时拿出个电路板让小朋友连接,也是很平常的事。

参与体验的艺人感叹到:

这是我大学才学的东西,他们五岁就要学,那大学里还学什么啊?

可怕吗?很可怕!

受“现实”所迫,很多父母也是不得已提前加入这场升学大战。

香港幼儿园简单分的话,大致有两类:

一是本地学校,主要以广东话教学,班主任都是广东话,而英文和普通话是课程形式教授;一是国际学校,主要以英文和普通话为主。

二是像上面需要面试的国际学校,比如加拿大国际学校、新加坡国际学校、耀中国际学校等,都设有从幼儿园到高中部,免去未来“幼升小”“小升初”等升学压力,因此竞争更加激烈。

霍启刚和郭晶晶5岁的儿子霍中曦,同样要被爸妈牵着参加“幼升小”面试。

霍中曦读的是有“幼儿园哈佛”之称的宝山幼儿园。虽豪门出生,也要和其他小朋友一样,被各种培训班占据了大量时间,就连做爷爷的霍震霆都抱怨和孙子在一起的是越来越少了。

同样被培训班占据时间的还有刘恺威的女儿小糯米。每次港媒拍到的照片,都能看到爷爷和爸爸抱着小糯米参加各种兴趣班。据爷爷介绍,小糯米不光英语说的很棒,画画的水平也是获得了一致认可。

有各种资源和资金加持的星二代们尚且如此,那作为普通家庭的孩子,除了更加努力,似乎也别无他法。

面对激烈的竞争环境,有38.3%的小学家长表示子女每天游戏时间不足一小时。

19.1%家长更表示子女每天完全没有娱乐时间。

|孩子们真的快乐吗?

答案显而易见,大多数孩子根本不知道为什么要学这些东西,只知道这是父母所要求的,或许知道我需要去学。

很多父母在社会的裹挟中被迫加入了这场育儿大战,“别人都这样,我们不这样做,就输了。”

这部纪录片所说的教育情况虽然出现在香港,反映的却是一个共通的社会问题,在现今这个相信教育改变命运、信奉补习班提高技能的年代,不仅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父母也不能输。别人都在做,我们不这么做,就输了。

不可否认,家长们都是为了孩子好,希望孩子未来的路可以走的顺畅一些。但同时,如果我们无法做到独善其身,起码也要保持一定的清醒,在为孩子铺路的同时,也可以想想孩子最需要什么?

鼓励、安慰、尊重、帮助比一味催促孩子向前更为重要。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