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沿着大熊猫足迹看汶川交通之变

新浪四川
关注奔腾的岷江倒映着清澈的蓝天,巍巍的山脉是野生动物栖息的家园,汶川的山山水水遍布着大熊猫们的足迹。过去,汶川的交通条件由于受干旱河谷地带制约,基础相对薄弱。作为大熊猫家园的汶川卧龙特区,对外交通仅靠1978年建成的国道350线,建设早、等级低,通行困难。近年来,汶川着力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从路网布局不完善、运输方式单一,到构建综合立体交通网络,过去的不便捷已经成为历史,“更畅、更快、更美”已经成为汶川作为阿坝州区域交通枢纽的新的主旋律。

汶川境内,都汶高速与国道213线交相辉映
“畅”通无阻
汶川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灾后恢复重建、脱贫攻坚、对口援建、乡村振兴等重大历史机遇,精准发力破解交通瓶颈。从没有公路,到全州首条高速公路建成通车;从没有铁路到首条山地轨道交通规划建设;从一条时断时续的“生病线”,到四条全新“生命线”的规划建设;从农村机耕道到四通八达的环线交通路网建设,一条条公路让汶川沟壑变坦途,铺就汶川人幸福新生活。目前,全县公路通车里程达1029公里,农村公路755公里,各镇、建制村通畅率均达100%。

“快”捷方便
“从汶川到成都以前要走3、4个小时,遇上堵车半天也到不了,现在走高速公路90分钟就到了,时间节省了一大半。”在县城从事粮油经营的谢老板如此感言。
2008年之前,国道213线是阿坝州与成都平原唯一的交通要道,从汶川驱车到成都要经历半天时间的长途跋涉。震后在恢复建设国省干道的同时,被称作“震中第二生命线”的都汶高速公路于2012年11月建成通车,在实现阿坝州高速公路“零”突破的同时,让汶川到成都的时间由原来的4小时缩短为90分钟。从历史上的“蜀道难”到现在的“蜀道通”,汶川已经拉开了交通建设的“加速度”。正在建设的都四山地轨道项目,更是将把川西北丰富的旅游资源与成都平原连成一体,让县域经济和各项事业建设驶入快速发展的“高速路”。

国道213线全线畅通
“美”不胜收
从成都平原沿国道213线一路来到汶川,宽阔整洁的柏油马路蜿蜒向前,开山劈路,踏平崎岖,雄伟壮观。这是一条古老的生命线,沿岷江展布,途径漩口赵公福地、丹青水磨、天地映秀,绵虒大禹祭坛等景点,沿线秋叶随风起伏摇曳,缓缓河流碧波荡漾、群山环绕光影错落,宛若一副绿色生态的画卷。一条条通村水泥公路盘旋而上,翻山越岭,蜿蜒曲折,壮美如画。沿途的风景,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最好的演绎。飞速发展的交通,描绘着汶川人的幸福新生活。(图文:汶川县融媒体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