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江县“三李”故居预计12月中旬正式对外开放

新浪四川
关注位于通江县兴隆乡紫荆村八社的“三李”故居,穿斗结构,青瓦屋面,是典型的川东北民居建筑。因其文化遗迹、建筑风格、园林规模、自然环境等在川内独具特色,旅游发展前景广阔。
自清康熙年间始建以来,长期受到人为和自然条件的影响,整体建筑已残缺不全,毁损超过2/3,为抢救保护这一历史文化名人故居,2017年3月,通江县开始实施抢救性修缮。
经过一年多的时间修缮,现在情况如何?近日,记者采访了解到,通江县“三李”故居预计12月中旬正式对外开放。
以旧修旧 重塑历史建筑原貌
据通江县文物局工作人员介绍,为了尽可能的保留建筑的原貌,抢救修缮过程中对现存建筑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比如,地面和院坝保持现状,被破坏的部分参照原有式样恢复等,坚决不大拆大换,更不翻新重砌,对修缮中使用的新添材料和构件也做了旧处理,力求达到与原建筑的和谐统一。

图:通江“三李”故居抢救修缮工程项目鸟瞰图
据了解,整个修缮工程包括本体、环境整治、陈列布展项目,占地面积5429平方米,建筑面积1396平方米,环境整治面积约4000平方米,总投资约1500万元。目前,“三李”故居抢救修缮工程已完成主体和环境整治项目,陈列布展项目已完成95%(序厅浮雕,李蕃、李钟峨、李钟壁个人史料陈列,黄民哭狱、叩击登闻鼓场景,三李通史陈列),正在加紧制作为国储才幻影成像场景,预计12月中旬正式对外开放。
场景复原 再现“三李”故居繁华
随着时代变迁,“三李”故居许多场景不复存在,根据当地老人回忆,故居前中轴设道路,两侧有对称荷花池,道路前有桅杆,右侧荷花池前有垂云亭等设施。因此,在抢救修缮过程中,按照古代建筑环境设施的规制,参照老人的回忆,设计恢复相应环境设施。
同时,不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在故居左侧空地新建厕所和停车场,并加大园林绿化,根据“三李”故居地理地形和李蕃六园典故,配置当地梅、竹、栀、柿、茶、枣等植被。
陈列展览 传承历史名人文化
“三李”为官清廉深受百姓爱戴,且才华横溢,父子三人撰写的《雪鸿堂文集》是中国历史上一部颇具影响的传世巨著,因此被后世传颂。
为了展现“三李”历史价值、传承“三李”文化,在“三李”故居抢救性修缮以后,通江县将举办“文化名人、光耀历史”陈列展览,整个展览以勤勉精进的学风、忠孝仁爱的家风、勤政廉明的政风、经世致用的文风为主题,分下院和上院两大部分,通过全面展示“三李”及其族人的学风、家风、政风和文风,达到宣示和传承历史名人优良品质的功效。
据通江县文物局工作人员介绍,由于与“三李”直接相关的实物存量不多,征集不易,因此在展览中还将运用虚拟成像(VR)和虚拟成像增强现实(AR)技术等现代科技让陈列对象“活”起来,充分使用视频、音频、互动设施,让参观者获得轻松愉快的参观体验。
来源:巴中日报

